项目感言 /Program Comments/

0回复

0

前往项目

胡凌云:做大熊猫志愿者的那些日子

作者:胡凌云 时间:2018-03-15

今天广安意外地下雪了。
一直想找机会做一次志愿者,在学校的推荐下来到了华蓥山大熊猫保护基地。在真正开始志愿者生活之后,我觉得自己的收获不仅仅是有了当铲屎官的经历,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。
最感深刻的,大概是自己带着小七岁的妹妹和自己同学一起的特殊陪伴吧。再者也许就是前所未有新奇的体验,还有科研人员为此事业的坚韧与肩上厚重的责任感,这些都真切得让人感动。
第一天走了好几公里到达基地时,到处都是新奇的,工作也是没做过的,这么近距离的接触大熊猫也是第一次,好奇。但是饲养员却与我们不同,他看起来非常谨慎和小心,反复地告诫我们“不要离得太近”“如果大熊猫的爪子有动的迹象,就要立即放弃喂食”“成年大熊猫是有很强攻击性的”。之后我慢慢地观察这些圆滚滚的憨厚生物,发现它们的确更是“熊”而非“猫”,虽然人工圈养使得它们比较温顺,但那爪子和牙口与动物园里的熊并无多大差别。所以大熊猫是野兽,而不是人类的宠物。
之后,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大熊猫现状,而中国目前实施野化放归这一战略。“大熊猫进入野放研究中心后,就不能像以前一样经常接触人类,要培养它们的野性。”老师介绍,大熊猫进入野放研究中心是真正走向野外的过渡阶段。
在这个阶段,中心会减少饲养人员及工作人员与大熊猫的接触,以培养大熊猫独自觅食的能力。为了训练大熊猫的野性,减少对人类的依赖,只会有固定几个工作人员和大熊猫接触,而一些工作人员会刻意做一些危险动作吓唬大熊猫,以训练大熊猫的逃生等应急反应。在野放研究中心,工作人员会通过监控屏幕等手段监测大熊猫的行动,通过采集大熊猫粪便了解大熊猫对食物利用与能量方面的分析。
对于野放训练能否成功这一问题,大熊猫野放,并非首例,但此前包括大熊猫“祥祥”的野放试验,从结果上看并不算成功,祥祥在和野生大熊猫争食时摔死,更多的野放大熊猫因为恋巢回到原来巢域。老师说,之所以在正式野放之前进行过渡野放训练,就是要先想办法恢复大熊猫的野性,而在野放中心引入伴生动物,也是模拟一种和栖息地相仿的区域,有针对性地训练大熊猫,包括训练它们防灾避险的能力等等。

这些经过训练的大熊猫只有在适应好新环境,增强独立生活能力,逐步适应半野化后,才能最终到完全野化的生活。不过大熊猫野放本身面临挑战,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在圈养条件下已经繁殖了5代,大熊猫长期脱离了野外栖息地环境,野外适应与生存能力都有待观察。

从老师的言语中能感受到科研人员对于工作的那种严谨,最令我印象改观的还是全中国对国宝的重视,想要成就事业的一番决心,人与自然的那与最动人的感情。
雪还是下着,广安却好像被这样的温情深深地感动着。


评论列表